本周上新免费课程


8月10日晚19:30,《老申有约之中企出海机会、挑战与策略》如约和大家见面。这是老申有约第一次讨论关于“中企出海”的话题。


我们邀请了德科中国CEO·倪瀛、HR flag执行董事·唐秋勇、普华永道中国人才和组织咨询主管合伙人·于晨三位重磅嘉宾与DHR公会创始人老申就“中企出海”话题展开讨论。


以下是部分直播内容实录,供大家学习与思考。


01中企出海面临的各种挑战


近年来,中国企业的海外扩张备受关注,媒体报道经常涉及政策合规和跨文化冲突等挑战。然而,中国企业在海外面临的挑战可能远不止媒体报道所揭示的那些。


在当今全球化环境下,不同国家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,各自的发展理念和思路与中国过去的商业环境可能截然不同。中企海外扩张可能面临的具体挑战是什么?



倪总认为,海外发展的声音主要有两种:派内部优秀人才出去或者在本地招聘。语言是海外发展的关键质疑因素,在陌生新国家交流通常要用当地语,即便不用,英语也是必备技能,但这对中国公司来说是个难点。


出海多年,欧美走全球化路线。以德科为例,中国是其第二大市场,但收入仅占全球约11%,分布较分散。德科总部在苏黎世,英语是官方语言,而中国出海做得好的企业,海外收入占比大,工作语言仍以中文为主。


出海模式有欧美和日本两种可借鉴。欧美模式本地化出色,在中国被广泛接受;日本模式则在核心管理岗位多派日本人。多数客户开始选欧美模式,之后逐渐转型。


本地招聘面临招聘工具应用的挑战,国内工具不行,要用国际通用的。人才派遣和招聘还涉及合规问题,重点是劳动法。


欧美等发达国家政策法规稳定规范,而墨西哥、巴西等发展中国家政策变化快、诉讼多。比如巴西,即便员工个人辞职,也有20%起诉雇主。海外惩罚重,出海必须重视合规。


此外,在数字平台方面,有本地化需求,如招聘、员工关系、发工资等基础服务的数据处理。众多出海及全球客户还需要能集合并展示所有数据的系统,供总部监督参考。


出海时,就人力资源平台而言,个人要有开放心态,不能只用微信,要准备好如微软的Teams等多个系统,国内外交流所用不同,做好全球化准备。


于总认为,中国企业出海面临的挑战反映了内部管理的弱点。比如,企业出海会把供应链、生产、研发搬出去,期望在当地形成自我闭环,这需要有经营理念和逻辑的干部,而非仅在某领域专长的人。


但过去二三十年,中国企业培养的多是执行型干部,因为经济发展快,跟着老板指示做就能成功。这种模式在海外端到端全价值链运营中行不通。


语言是问题,但干部心态准备不足更关键。他们习惯旧方式,却缺乏独立经营思考能力。国内老板未充分授权,出海后仍要求按国内方式做事,如给海外销售人员上考勤系统。


这种情况常见,导致外派干部能力不足,总部高管不授权,派人难、派出去也干不好,外面招人又不信任,工作习惯和文化冲突使核心管理层矛盾大,影响海外管控和经营理念的适配。中国人在制造、研发、工艺上强,能向外输出,但管理能力和理念输出困难。



唐总认为,公司做战略部署时,会用到多种分析框架,像SWOT和PEST(涵盖政治、经济、社会、文化、技术),这些都会左右决策。比如,特斯拉不在印度大力发展,主要是印度经济水平和购买力的问题。苹果在印度也不是主要市场,并且还得考虑当地技术水平。


在文化方面,霍夫斯泰德在IBM的调查很出名,涉及权力距离等方面。东亚国家权力距离较为明显,日本尤其突出,对新事物接受度较低。此外,在个人主义、集体主义、男性气质、女性气质等方面,不同国家差别很大。


意大利人写的《不死的中国人》反映出文化的差异。中国人在意大利的勤劳节俭,却被意大利人误解。中国人眼中的美德,在他们那里可能成了恶习,这只是文化不同导致的。中国公司在泰国推行“996”模式,泰国人难以接受。


企业跨国化阶段需要大量的“alignment”(协调一致)。在国内本地化阶段,中国企业家注重实干,而跨国公司则要频繁与老外沟通开会。尊重至关重要,不尊重会遭到抵制。


这就意味着要沟通理解,形成包容性领导力。不能只追求效率,要把沟通当作必要的代价。习惯不信任外人在国外是行不通的,没有信任就无法有效授权,会致使响应迟缓,在当下市场容易被淘汰。


商业生态系统讲究节律同步,跟不上就会被淘汰,全球化需要有效授权和信任。


数字化人力资源系统全球化部署面临挑战。以HR SaaS为例,中国软件公司海外经验和客户少,而Workday等公司经验丰富、伙伴众多。中国企业出海若选国内厂商,可能选择有限。


像ADP能将全球法律变更内化到系统,一般公司很难做到。发工资和薪资计算并不简单,中国DHR公司有差距但有望追赶,以适应产业出海,不然市值难以提升。


02 中企出海过程中如何选择EOR


在行业中存在一种服务,被称为名义雇主服务(EOR)。这种服务能否有效解决在中企海外扩张中遇到的人才招聘、人才管理以及当地劳动法合规等问题呢?



倪总分享道,很多外国公司初进中国,可以先设办事处试水,而非直接成立独资或合资公司。


办事处不能独立经营、开发票和直接雇人。国家针对外资代表处雇人有专门法律,得通过特定机构,后来在全国常见。这种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合理且市场化,是中国改革开放走进市场的一步。


中国企业出海和外资企业进中国基本都经历三个阶段:试水期、发展期和成熟期,各阶段对公司选择有偏好。


试水期宜选规范大公司,如用EOR形式合作,手续简、责任小但价贵。发展期企业多自成立公司运营。成熟期,尤其规模大时,可以与德科这样的全球企业全球合作,能降成本且合规。


这轮中国企业出海可能促进中国EOR服务商全球化,中国企业出海不是短期跟风,而是漫长过程,要有耐心和持续管理输出。海外一单出风险可能赔光10年利润。


03 中企海外扩张过程中的注意要点


于总分享道,中国企业习惯高速发展,但在海外,要先合规。劳动法、劳动监管要合规,有的国家还有工会。数据也要合规,所以合规第一,多投入成本也比被罚好。


本土化和全球化的本质是相通的。在管理层面,企业高管不应该过分干涉细节问题,比如薪酬安排或者激励措施。管理者应关注重要事务,避免细节干涉,以保持高效。充分授权是关键,不可过分控制细节,否则成本高且速度慢。


中国企业在国际化中面临管理挑战,特别是产品线与区域关系。本土化在DHR系统中尤为重要,系统数据可帮助了解各地情况。中国企业需提升竞争力,目前缺少能与Workday和SuccessFactors竞争的优秀HR产品。


唐总分享道,数据流动方面,相关法规惩罚严格。欧盟立法前沿,如GDPR涉及全球收入4%,中国个人信息保护法在某些指标上更严厉,惩罚达5%。


过去企业本土化无需考虑数据跨境流动,如今共享服务中心跨国处理业务面临诸多法律障碍。如四大之一的PWC,中国部分与Global因信息系统分摊产生扯皮。这是新问题,还得应对法规变化。


欧盟今年出台《人工智能法案》规定,系统使用大模型有诸多限制,还涉及非财务信息披露,如董事会人员比例等。业务全球化规模变大,数据复杂需实时披露,但系统受限,类似云计算和边缘计算的矛盾。


企业全球化阶段,EHR工作复杂,面临语言、合规、数据流动等挑战。EHR产业乙方缺乏经验,若中国DHR厂商不能做好全球化服务,会失去优质客户,这是重大挑战。


另外,我们也在组建「中企出海学习与交流群」。如果您的企业有出海相关业务,欢迎您添加老申企微申请加入社群!





上一篇 领导力系列课程推荐 | 引领团队走向成功.html 下一篇 扬帆远航:企业海外HRSSC搭建与落地全攻略(下篇).html